English

闲话“科技图书评奖”

2000-08-0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黔驴 我有话说

缺乏与读者的互动,缺乏“数量”的分析,仅凭少数几位专家“闭门”内评,是造成许多评奖“圈内热、圈外冷”的最直接原因。

客观地说,指导思想正确和操作程序合理的评奖,其作用不可替代,意义不容低估。对获奖者是一种荣誉和鞭策,对落选者是一种动力和引导,对出版社各方面工作都是一次检阅和评判。

对科技图书的评奖而言,我认为应以其图书的内在质量如何、创新性如何、国内外的水平如何、对科技发展是否具有重大作用、是否填补了该类图书的出版空白等诸多因素予以检验才是。现在,我们的科技图书评奖活动在操作上与上述宗旨有偏差之嫌。

首先是图书的“参评范围和条件”限制不够。

科技成果评奖都有应用该成果于实践的时间要求一项,而图书的参评时间要求却显得松了些。如果说2000年去评1998年出版的图书还能说得过去的话,那2000年3月就要去组织评选1999年12月出版的图书,是否显得太“短平快”了呢?一本书出版发行后,其学术、科技价值是否能指导社会变革,是否对科技发展有指导作用,是否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,都需要一个时间的检验。而出版仅两三个月的图书,恐怕市面上还未见到,书架上还未曾谋面,你这里就要摆开阵容“开奖”了,这似乎有操之过急之嫌。图书评奖还是要留出一些时间好让读者(不仅仅是圈内少数几位专家)去阅读、去检验、去实践为好。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,图书的学术水平高低、科技质量优劣才能真正被考察出来,留出市场“评估”的时间,岂不更直接和有益?

其次是对图书的“篇幅大小”的要求不合理。

一本书的科技质量和创新性如何,与其本身的篇幅大小无关。我们有许多传世之作、精典之作并不都是大部头的,短小的未必不好。但我们一些评委人士脑子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这样的概念:似乎开本小,篇幅小,字数少就有些不够份量,有点拿不出手。其实,科技的含量并不与其篇幅、字数有关,10-20万字的小篇幅所带来的科技革命和震撼力并不一定比100万-200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差。所以,一些出版社在遴选时以篇幅大小来筛选申报图书的做法(尽管从来没有明文,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此倾向和做法),是没有道理和依据的。这样做显然有失公允!

第三是装帧形式的误导。

以“外观取书”的现象在书评过程中的确存在。由于材料的发展和装帧手段的进步,似乎不是大开本,不是精装书,不用贵材料,就不是精品,就不够档次,连入围都够不上,还谈什么参评。留心一下就会发现,过去获奖的大多数出版物都是装帧豪华的巨著,但既称之为科技图书评奖,就是评内在质量,而不是评装帧质量,主次界限还是应搞清的。

第四是一些推荐、评介材料的撰写有“捉刀”之嫌。

一般各类图书评奖都要求一本书至少要有同行专家三人以上的推荐、评介材料,其推荐人的身份、地位自然是愈高愈好,这些专家一般不是行业领导,就是院士大家,阵容豪华。但由于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且公务缠身,这些推荐、评介材料大多系由作者或出版社捉笔,最后只需让这些专家过过目认认可签签名即可。这种操作,就难免造成一定的“虚假性”。与“公正、公平、公开”的评估原则是相悖的。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。

最后是不顾及读者和销售市场的作用。

书评活动没有营造让广大读者参予到评奖过程中来的条件和气氛,不顾及图书的销售记录,这是目前书评活动的又一个不足之处。这种缺乏互动性的评奖,缺乏“数量”的分析,仅凭少数几位专家:“闭门”评论,是造成许多评奖“圈内热、圈外冷”的最直接原因。不让读者参与,不看市场的反应,既削弱了评奖的大众性和参与性,也影响到评奖的权威性。

如何搞好科技图书的评选,或许首先需要我们在某些方面做些变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